儿科健康讲座:尿路感染的因素和护理
主要内容如下:
一、肾脏
(一)结构:
1、肾单位:
(1). 肾小体:肾小囊与肾小球
(2). 肾小管:近端肾小管、细段、远端肾小管
2、集合管:弓状集合管、直集合管,乳头管
3、肾小球旁器:球旁细胞、致密斑、球外系膜细胞
4、肾间质:间质细胞、少量网状纤维和胶原纤维、细胞外基质组成
5. 肾盂、肾盏
(二)尿液产生过程:
1. 肾小球滤过作用:血液中除血细胞、大分子蛋白质,其它一切物质周均可随水无选择性地滤过至肾小囊内一原尿,每天约180L。
2. 肾小管的回吸收功能:回吸收水、电解质、营养物质(如萄糖、氨基酸等),分泌H、K及、排泄废物(尿素、有机酸),参与尿的浓缩、稀释、调节液体容量。肾小球产生原尿一肾小管的回吸收一集合管一肾盏一肾孟一输尿管—膀胱一尿道一排出体外。
二、输尿管的三个生理狭窄:
1. 肾盂与输尿管移行处;
2. 越过小骨盆入口处;
3. 进入膀胱壁的内部。
三、尿系感染分型:上尿路感染:肾盂肾炎;下尿路感染:膀胱炎、尿道炎。
四、尿路感染途径:
1. 上行性感染最多见;
2. 血行性感染多发生在新生儿、小婴儿;
3. 少数由淋巴通路及邻近器官或组织直接波及;
4. 尿路器械检查及留置尿管引起尿路感染。
五、易感因素:
1. 婴儿使用尿布,尿道口常受粪便污染,女尿道短,男婴包皮均易引起尿路感染;
2. 母亲对婴儿的影响:母亲的尿路感染在分娩过程中传染给婴儿;非母乳喂养(母乳中有抗感染,抑制细菌对尿路上皮细胞黏附的物质 )。
3. 抗生素治疗破坏尿道周围良性共生体(正常情况下,尿道周围寄生着有氧及厌氧菌,可抵抗致病菌侵入)。
4. 尿路分泌型1gA浓度:1gA能妨碍细菌粘附在上皮表面。
5. 膀胱防御机:膀胱通过定时排尿排除鈿菌;膀胱壁壁通过免疫能力清除细菌。当膀胱不能排空、神经性膀胱炎的病人膀胱防御机制降低。
6. 先天性尿路梗阻、尿道畸形:细菌容易繁、滞留。
7、尿道异物置入:如长期留置尿管,刺激尿道粘膜,降低粘膜抵抗力。
六、临床表现:
1. 新生儿期多以全身症状为主:如发热、吃奶差、面色苍白、呕吐、腹泻、腹胀等,还可以有生长发育停滞、体重增长缓慢,甚至抽风、嗜睡等,黄疽可能是新生儿UTI的早期表现。
2. 婴幼儿期仍以全身症状为主:如发热、反复腹泻、尿频、尿急、尿痛等尿路症状及耻骨上、腹部或腰部疼痛表现随年验增长(2岁以后)逐渐明显。
3. 儿童期症状明显:(1)下尿路感染时:尿频、尿急、尿痛等尿路症状,有时可有终末血尿及遗尿,可有耻骨上、腹部疼痛表现,全身症状不明显。(2)上尿路感染时:全身症状明显:发热、寒战、全身不适、腹泻,可伴腰疼及肾区叩击痛,可同时伴有排尿刺激症状。部分患儿可有血尿,但蛋白尿、水肿多不明显。急性局灶细菌性肾炎是严重肾孟肾炎的表现 (也叫急性叶性肾炎,表现为胁肋部疼痛、发热,病情快速恶化进入浓毒血症状态。
4. 脊髓损伤患儿:下尿路感染时尿频、尿急、尿痛等尿路症状不明显。
5. 反复发作的UTI:间性发热、腰酸、乏力、消瘦及肾功能受损甚至慢性肾衰表现( 如进行性贫血、夜尿增多等 )。局部尿路刺激症状可无或间歇出现,脓尿及细菌尿可有或不明显。患儿多合并尿反流或先天性尿路结构异常或反复导尿、留置尿管,如能早期矫治可减少肾损害。
七、尿标本收集方法及尿培养
1. 耻骨上膀胱穿刺法:最敏感,但盲穿的成功率:36%~60%。
2. 用导尿管导尿取尿。
3. 请洁中段尿培养方法:最常用 。
4. 尿袋收集尿的方法:易污染。
八,治疗方法
1、治疗原则:积极控制感染,防止复发,去除透因,纠正先天或后天尿路结构和功能异常,尽可能减少肾损害。
2. 一般治疗:急性感染时卧床体息,多饮水,勤排尿,减少细菌在膀胱停留时间,注意外阴卫生,勤换内裤或尿不湿,如有绕虫,需及时治疗。
3. 抗生素治疗:
(1) 根据感染部位:上尿路感染应该送择血液度高的药物,下路感染应该過择尿浓度高的药物;
(2) 初期治疗根据本地耐药情况选择,经验性用药,待培养结果出来后再调整;
(3) 这择对肾损害少的药物;
(4) 根据疗效调整:如果治疗2—3天症状不见好转,或菌尿持续存在,可能是细菌对该药物耐药,尽早调整或联合用药;
九.愈后
1. 及时去除病因、抗生素治疗,不伴有肾瘢痕形成的,愈后良好
2. 伴有广泛肾瘢痕形成的,3-10%可发展为肾衰竭,0-50%可发展为肾性高血压